沈昌祥院士

沈昌祥,浙江奉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这些成果在信息处理和安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性,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全军广泛应用,取得十分显著效益,使我国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网络安全和科技创新、咨询论证和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88年被授予“海军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2年荣获国家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6年获首届中国网络安全杰出人才奖。目前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保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顾问,公安部特聘专家,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顾问,国家税务总局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担任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可信计算3.0发展与创新

内容简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当前美国垄断网络空间霸权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网络空间敌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扳倒中国”的图谋没有根本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网络安全,信息社会将成为黑暗中的废墟。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本报告将首先向听众阐述什么是科学的网络安全观,解释为什么需要主动免疫可信计算,然后介绍中国可信计算有哪些革命性的创新,最后给出如何使用可信计算解决受制于人的困境的思路,以及可信计算在国家重要部门的成功应用案例。

韩正甫教授

韩正甫,男,安徽寿县人,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后,师从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研究量子信息技术,2001年我国第一个完成地下6.4公里量子密钥分配实验,2005年完成北京--天津125公里国际最远的量子密钥分配实验,2007年发明量子路由器,完成国际上第一个全通型量子密钥通信网络,2009年国际上第一个将量子密码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实现“量子政务网”。在长程光纤量子密钥分配原理与系统及应用、量子信息器件、量子密钥分配稳定性,量子密码网络、光学微腔QED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多项本领域基础性的国内和国际专利。已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美国物理评论系列(PRL、PRA、PRB等)、物理联合会系列(APL等)、光学学会系列(OL、OE、JOSA、AO、OC等、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系列(IEEE- TIT、PTL)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他引3000余次;曾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等。


报告题目: 量子信息技术原理与进展

内容简介:从量子信息技术的原理及其本质入手,重点讲述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的异同,阐述量子信息的优势及未来的可能走向;介绍量子密钥分配原理及其组网应用思路和趋势;简述量子计算机的当前发展状况,展示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谢晓尧教授

谢晓尧,贵州省最高科技技术奖获得者,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大数据专家組副长。主持完成了国家863专项课题及贵州省多项攻关项目。获得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贵州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出版专著及教材9部,发表论文114多篇。谢晓尧教授成为贵州IT界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报告题目: 拥抱大数据时代一一FAST海量天文大数据计算

内容简介:本报告首先简单介绍FAST(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系统,然后介绍FAST大数据处理,同时介绍大数据处理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最后介绍FAST大数据处理对我们挑战和机遇。

张红旗教授

张红旗,男,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


报告题目: 移动目标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移动目标防御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主动防御技术。主要介绍移动目标防御产生的背景、概念,移动目标防御的设计原则与系统架构;移动目标防御策略制定、变换机制、效能评估等移动目标防御关键技术;移动目标防御技术在传统网络、SDN网络等场景应用。

牛纪雷总监

牛纪雷,阿里云安全总监,主要负责阿里云云计算、大数据、IoT、AliOS安全。


报告题目: 阿里云安全实践

内容简介:云计算做的就是信任,安全是信任的基础。阿里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云计算安全上耕耘多年。牛纪雷作为阿里云安全总监,见证和搭建了阿里云的云计算安全体系,此次分享将向大家介绍阿里云在云计算安全领域的安全实践。

王潮教授

王潮,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椭圆曲线密码、网络安全、量子人工智能密码设计与分析。现任IEEE China Council(中国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安全专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专委会常务委员,第六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成员。曾负责电信级IP综合网络管理产品研发,列入科技部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是第二届中国电子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报告题目: 展望人工智能密码——从演化密码到量子人工智能密码

内容简介:在演化密码思想理论基础上,拓展到量子人工智能密码,采用D—wave真实量子计算机完成国际上首次密码设计实验,采用Dwave的量子人工智能原理优化对RSA公钥密码的攻击,实验结果超过目前公开文献其他量子计算分解整数的规模。最后展望演化密码思想融合人工智能方法对密码部件设计、密码分析的作用,降低密码分析的时间复杂度数量级,实现一次一密码算法。

刘冬梅总监

刘冬梅,微软可信赖计算部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总监,负责微软中国可信赖计算等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推广,旨在增进微软与国内安全社区、研究院所以及产业界的合作,推进国际最佳安全技术实践在中国的应用。于2010年获得信息安全工学博士学位,拥有信息安全行业十余年的从业经验,作为技术骨干和项目组核心成员曾参加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发,曾任多届ICICS国际会议出版主席,在国内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编辑论文集三部,发明专利4项。


报告题目: 物联网设备安全和设备标识组合引擎

内容简介: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联网设备几乎被应用到工业的每个领域,但是随着物联网应用场景的拓展,利用这些联网设备的网络攻击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攻击不仅给设备制造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给客户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没有哪个系统设计师想要成为那个负责发布一个被黑客入侵的设备的人。现在每个工程师都意识到安全必须是连接产品设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增加安全性的需求,特别是在受限的环境中设备安全性的需求,TCG与成员公司合作开发了DICE(设备标识符组成引擎)体系结构。DICE具有以下特性:

1、基本安全物联网成本接近于零

2、简单硬件需求使得DICE能适应大多数任何系统或组件

3、提供基于硬件的身份和认证,以及密封、数据完整性,设备恢复和更新

DICE体系结构已被开发,以提供独特的设备标识,保护车辆的数字内容和对其控制系统和敏感数据的访问。任何嵌入式系统,特别是那些成本敏感但仍然需要增强安全性和惟一标识的系统,都可以通过实现DICE体系结构而获益。TCG开放与芯片制造商和产业链其他厂商合作,建立独特的硬件基础安全能力,将安全嵌入到他们物联网设备的DNA中。

李业旺架构师

李业旺,大唐高鸿信安可信计算产品架构师。曾就职于多家国际知名IT企业,具有十多年研发实践经验,擅长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近年来专注于可信计算领域,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可信计算产品,同时,紧密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应用场景的安全问题,致力于用可信计算技术为相关应用提供全面、完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报告题目: 可信软件版权保护系统介绍

内容简介:世界各国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均通过法律法规结合防盗版等手段对相关成果进行保护。但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这类凝聚企业智力成果,以软件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难度愈发增大,仅仅依靠法律法规很难对相关成果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软件盗版、数据泄露等事件经常发生,不但损害用户的利益,也对企业知识产权造成危害。大唐高鸿信安基于可信计算技术开发的可信软件版权保护系统可以从软件的静态存储和动态运行两方面对软件本身及重要数据进行软硬一体全时保护,全面提升软件的安全性,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免受侵害。